实习生 郭慧杰 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欧阳育玲 文/图
当泉州被冠以“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”的美称时,它的存在就与海湾、与港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作为古时泉州重要的港口之一,秀涂古港曾是泉州府、兴化府百姓出洋谋生的起点。曾为泉州货物进出港口肩负着重任。它独具260多年的海关史,对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和海关志具有重要的作用。日前,记者探访了这一古港的遗迹,感受昔日的辉煌。
守护历史,古港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
《闽台渊源丛书》有载:“泉州湾入海口,惠安属地的最南端有个叫秀涂……过去这里也曾繁华一时,惠安人出洋、返籍以及来往的货物大多数在此集散。在秀涂港周边依海为生的居民中,有不少是阿拉伯穆斯林后裔的郭姓。”自宋元以来,泉州秀涂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。洋船洋人入港贸易,宋人元人出海谋生十分频繁。清初,郑成功收复台湾时,曾屯兵秀涂港操练。
民国时期,因对外贸易的需要,当时的交通部颁布全国《民船准许对外贸易地名录(通商口岸)》的19个区中,秀涂港属于闽海区,名列于全国105个港口中。秀涂还设立秀江报关行,后来因修建通港路,旧址已不复存在,现在只剩下两块石碑立于原来旧址位置。
据秀涂古港研究会会长庄长藩介绍,抗战期间,秀涂商人通过秀涂港与台湾进行了密切的商贸交流,从大陆运去台湾人民所需的生活必需品,又从台湾运来各种土特产,两岸人民互通有无。虽然饱受战争的影响,秀涂码头工人一度失业,但是,在抗战胜利后,秀涂港再次繁荣,单秀涂村就拥有大小船只两百来艘,并设有“闽惠同昌船务行”,造船业也随之恢复起来,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。近十多年来,随着后渚港的兴起,秀涂港的作业才逐渐减少,慢慢退出历史舞台。